90年代初日本自然農(nóng)法國際研究中心開發(fā)生產(chǎn)的EM原露技術(shù)引進我國,短短幾年的試驗研究表明,在種植業(yè)、養(yǎng)殖業(yè)和環(huán)境凈化方面都取得了矚目的效果。本試驗應(yīng)用EM原露在水稻的各生育期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試驗,證明EM原露對種子發(fā)芽,提高秧苗素質(zhì)、增加產(chǎn)量均有較好的效果,其中以秧苗期、孕穗期噴施的增產(chǎn)效果更為顯著。 材料與方法 一、供試材料 1、日本(財)自然農(nóng)法國際研究開發(fā)中心提供的EM原露(液體型)中有10類80多種功能不同的微生物群(主要是光合細(xì)菌、乳酸菌、酵母菌、放線菌等)。使用特殊的技法使它們共同存在于同一種液體中。這些多種各樣的微生物群體,由于相互作用產(chǎn)生的各種酶、生理活性物質(zhì)、微他命等,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植物生長,增產(chǎn),增收,并提高品質(zhì);促進種子發(fā)芽,植株生根、開花、結(jié)實和早熟。加強土壤自身養(yǎng)份的有效利用,節(jié)約肥料。 2、供試品種:沾粳7號,沾粳6號。 二、試驗設(shè)計 1、發(fā)芽試驗:(土壤發(fā)芽試驗。此法結(jié)果與田間實際出苗情況比較接近)。試驗品種:沾粳7號,沾粳6號。處理:(1)EM原露原液1:1000倍液浸種24小時。(2)清水浸種24時為對照(CK)。 2、種子處理:品種:沾粳7號,處理:(1)EM原露原液1:1000倍浸種24小時,(2)清水浸種24小時為對照(CK)。 3、小區(qū)試驗:相同濃度(EM原露、500毫升/畝的100倍)在水稻生長發(fā)育的不同時期分別噴施。 同等條件下:設(shè)7個處理,隨機區(qū)組排列,三次重復(fù),小區(qū)面積6米×2.4米,栽插規(guī)格(5寸×2寸)、(37叢×31叢),每叢3苗,處理:(1)噴清水為對照(CK),(2)秧苗期葉面噴施1次,(3)秧苗期+分蘗期葉面噴施各次,(4)秧苗期+分蘗期+孕穗期葉面噴施各1次,(5)分蘗前期葉面噴施1次,(6)分蘗后期葉面噴施1次,(7)孕穗期葉面噴施1次。 三、試驗田的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:沾益農(nóng)場農(nóng)科站試驗田 土壤情況:冬閑田,無農(nóng)家肥,土壤板結(jié),屬膠泥田。經(jīng)土壤分析:全氮0.2000%,全磷0.092%,全鉀3.257%,有機質(zhì)3.574%,PH值8.10。 四、施肥情況及栽培管理 采用常規(guī)栽培技術(shù):3月11日播種,播種量為60kg/畝,播種前畝施12.5千克復(fù)合肥作底肥,秧田期4月6日和4月27日共追肥兩次,12.5千克/畝。移栽期5月5日,畝施12.5千克復(fù)合肥作底肥,5月20日第一次追肥12.5千克/畝尿素,6月15日第二次20千克/畝水稻專用復(fù)合肥。蘗秧除草等與其它水稻田同步管理。 結(jié)果與分析 一、生物性狀分析 1、EM原露對發(fā)芽率的影響。 從附表一可以看出,用EM原露浸種能促進種子發(fā)芽、生根、提高發(fā)芽勢和發(fā)芽率,發(fā)芽勢增幅在7.9~10.75%,發(fā)芽率增幅為8.8~9.5%,發(fā)芽快而整齊,根系發(fā)達(dá),粗白根多,成秧率高。EM原露含有的多種有益微生物相互作用,有效地激發(fā)了種子胚,促進發(fā)芽和生長。 2、EM原露對秧苗生長和素質(zhì)的影響。 共考查了用EM原露對沾粳7號,和小區(qū)試驗7個處理的秧苗素質(zhì)。秧齡50天,30苗單株平均值(附表二)。從表上可以看出、用EM原露(1:1000)浸種葉色較對照深,苗高比對照增加0.4厘米,葉片數(shù)多0.2葉,莖基比對照寬0.1厘米,每株總根數(shù)比對照多4.3條,其中白根多3.3條,單株根干重比對照多13.3毫克,單株總干重比對照多30毫克。從附表三可以看出:在秧苗期用500毫升/畝的100倍EM原露稀釋液噴施,也能明顯改善秧苗素質(zhì),與對照相比,葉色深,苗高增加0.6厘米,葉片數(shù)增加0.7葉,莖基寬增加0.13厘米,總根數(shù)增加3.9條,其中白根增加2.4條,單株根干重增加33.4毫克,總干重增加60.5毫克。由以上數(shù)據(jù)分析得出:使用EM原露能改善秧苗素質(zhì),促進白根的生長,明顯表現(xiàn)在莖粗、白根數(shù)多、根鮮重、干重都明顯高于對照。這說明EM原露中的多種有益微生物相互作用,產(chǎn)生的各種酵素、微生物等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植株生長,提高植株光合成能力。 3、EM原露對產(chǎn)量構(gòu)成因素的影響。 分析附表四得出: 穗長:增幅較大的有第五處理27.4厘米,第四處理27.2厘米,第三處理27厘米,比對照分別增加了1.0厘米,0.8厘米,0.6厘米。 穗總粒數(shù):比對照增加較大的有第二處理182粒,第四處理170.8粒,第七處理165.1粒,分別比對照增加了21.6粒、10.4粒、4.7粒。 穗實粒數(shù):第二處理146.9粒,比對照增加了39.4粒,其次是第四處理,比對照增加了30.3粒,第三位是處理三,比對照增加了21.6粒。 空秕率最小的是第二處理和第四處理,19.3%,其次是第三處理19.7%,比對照33%降低了13.7%、13.3%。 千粒重:最高的是第四處理31.8克,其次是第七處理31.6克,再次是第二處理31.3克,分別比對照29.9克增加了1.9克、1.7克、1.4克。所有使用EM原露的處理,千粒重都比對照有所增加,其增幅為0.2~1.9克。 株粒重:最大的是第四處理20.3克,其次是第二處理和第三處理17.6克,再次是第七處理16.6克,分別比對照增加了6.9克、4.2克、3.2克。畝有效穗增加了0.5~2.2萬穗。 從以上數(shù)據(jù)分析得出:在苗期使用EM原露(處理(2))效果較好,如果在水稻生長發(fā)育的秧苗期和分蘗期以及孕穗期(處理(4))各使用一次,效果更佳,只在孕穗期使用一次,可以提高結(jié)實率和顯著增加千粒重,但效果不及處理(4)。處理(4)可以提高結(jié)實率,增加千粒重,提高株粒重和穗粒重,從而提高產(chǎn)量。 二、產(chǎn)量結(jié)果: 從附表五得出:整個試驗畝產(chǎn)在662-764千克之間,產(chǎn)量最高的是第四處理,畝產(chǎn)764千克,最低的是第一處理(CK),畝產(chǎn)662千克。第四處理比對照畝增102千克,增產(chǎn)15%。產(chǎn)量在第二位是第二、第七處理,比對照增產(chǎn)13%。產(chǎn)量在第三位的是第三處理,比對照增產(chǎn)11%。 用新復(fù)極差法測驗(附表六),整個試驗中,凡是使用了EM原露的處理都比對照增產(chǎn),畝增幅為46-102千克。第四處理畝增102千克,達(dá)到顯著水平,第二處理、第七處理接近顯著水來。 結(jié)語和討論 (一)EM原露對水稻育秧和大田生長發(fā)育提高單產(chǎn)均有明顯效果,尤其對提高秧苗素質(zhì),高成狀秧,提高千粒重等有顯著作用。小區(qū)試驗隨著施用時期不同,每畝可增產(chǎn)稻谷46~102千克,增產(chǎn)幅度為7~15%,增加收益112-250元,扣除成本15-45元,畝凈增收益97-200元。 (二)通過試驗得出:以秧苗期,分蘗前期,孕穗期施用效果較好。2次以上的噴施雖然也增產(chǎn),但幅度不大。從成本分析來看,并不劃算。 (三)EM原露對培肥土壤肥力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研究。 (四)EM原露對水稻噴施比較安全,究竟以多大濃度為好,尚需進一步研究。 附表一:EM原露原液浸種對發(fā)芽率的影響 作物品種 浸種條件 發(fā)芽勢% 發(fā)芽率% 發(fā)芽勢% 增幅 發(fā)芽率% 增幅 沾粳七號 EM原露(1:1000) 87.4 7.9 89.1 8.8 清水(CK) 79.5 80.3 沾粳六號 EM原露(1:1000) 85.75 10.75 92.25 9.5 清水(CK) 75 82.75 附表二:EM原露浸種(50天秧齡)秧苗素質(zhì)考查 項目 處理 葉色級別 苗高cm/株 葉片數(shù)cm/株 最上全出葉 莖基寬cm/株 帶蘗率個/株 根數(shù) 根鮮重mg/株 根干重mg/株 總鮮重mg/株 總干重mg/株 長cm 寬cm 總根數(shù)根/株 白根數(shù)根/株 ①EM原露(1:1000)浸種 4.5 29 5.3 17.2 0.57 0.58 0 27.2 10.2 436 46.6 1136.7 203 ②清水浸種(CK) 3.5 28.6 5.1 16.7 0.28 0.48 0 22.9 6.9 293 33.3 780 173 注:品種本身分蘗力弱,所以小秧無蘗(沾粳七號) 附表三:小區(qū)試驗秧苗素質(zhì)考查(品種:沾粳七號) 項目 處理 葉色級別 苗高cm/株 葉片數(shù)cm/株 最上全出葉 莖基寬cm/株 帶蘗率個/株 根數(shù) 根干重mg/株 根鮮重mg/株 總干重mg/株 總鮮重mg/株 長cm 寬cm 總根數(shù)根/株 白根數(shù)根/株 ②秧苗期 4.5 29.4 5.6 18.5 0.68 0.6 0 26.6 11.8 76.7 286.7 263.3 1213.3 ③秧苗期+分蘗前期 4.5 30.1 6.2 16.8 0.65 0.65 0 29.0 12 80 300 253.3 1193.3 ④秧苗期+分蘗前期+孕穗期 4.5 28.9 6.0 17.1 0.66 0.58 0 27 11.3 73.3 293.3 220 1153 ①清水浸種(CK) 4.0 29.6 5.3 16.8 0.58 0.45 0 24.4 8.6 33.3 246.7 160 813.3 ⑤分蘗前期 4.0 29 5.1 15.6 0.58 0.50 0 23.6 9.0 42 250 200 846.3 ⑥分蘗后期 4.0 29.2 5.2 15.4 0.57 0.48 0 24.0 8.8 48 244.7 180 985.7 ⑦孕穗期 4.0 28 5.1 15.3 0.56 0.50 0 22.5 10.6 50 240 200 986.7 ②+③+④/3(EM原露,平均值) 4.5 29.5 5.9 17.5 0.66 0.61 0 27.5 11.7 76.7 293.3 245.5 1186.5 CK+⑤+⑥+⑦/4(CK,平均值) 4.0 28.9 5.2 15.8 0.57 0.48 0 23.6 9.3 43.3 245.4 185.0 901.3 注:由于品種本身分蘗差,故無分蘗 附表四:小區(qū)試驗主要考種結(jié)果與田間調(diào)查結(jié)果 品種:沾粳七號 項目 處理 穗長cm 與對照比增減± 穗總粒數(shù) 粒 與對照相比± 穗實粒數(shù) 粒 與對照相比± 空秕率% 與對照相比± 千粒重克 與對照相比± 株粒重克 與對照相比± 穗粒重克 與對照相比± 最高苗萬/畝 有效穗萬/畝 與對照相比± 成穗率% ①噴清水為對照(CK) 26.4 160 107.5 0.6 33 29.9 13.6 3.6 23.6 22.4 95 ②秧苗期 27.7 +1.3 182 21.6 146.9 +39.4 19.3 -13.7 31.3 +1.4 17.6 +4.2 4.7 +1.1 25.4 22.9 +0.5 91 ③秧苗期+分蘗前期 27 +0.6 160.8 +0.4 129.1 +31.6 19.7 -13.3 31.3 +0.2 17.6 +4.2 4.4 +0.8 24.7 22.9 +0.5 93 ④秧苗期+分蘗前期+孕穗期 27.2 +0.8 170.8 +10.4 137.8 +30.3 19.3 -13.7 31.8 +1.9 20.3 +6.9 4.6 +1.0 23.5 22.9 +0.5 97 ⑤分蘗前期 27.4 +1.0 164.4 +4.0 121.7 +14.2 26 -7 31.2 +1.3 14.7 +1.3 4.0 +0.4 24.7 24.6 +2.2 95 ⑥分蘗后期 25.7 -0.7 151.4 -9.0 98.9 -8.6 34.7 -1.7 31.5 +1.6 13.1 -0.3 3.47 -0.2 24.7 23.8 +1.1 95 ⑦孕穗期 26.9 +0.5 165.1 +4.7 115.1 +7.6 30.3 2.7 31.6 +1.7 16.6 +3.2 3.7 +0.1 25.3 22.9 +0.5 91 附表五:(沾粳七號)EM原露小區(qū)試驗的產(chǎn)量結(jié)果與分析 處 理 各重復(fù)小區(qū)產(chǎn)量 總和Tt 平均Xt 對照CK的% 小區(qū)計產(chǎn)面積 折合畝產(chǎn)米2 與CK相比± 產(chǎn)量位次 Ⅰ Ⅱ Ⅲ 千克 千克 千克 ①噴清水為對照(CK) 15.2 12.1 15.5 42.8 14.3 100.0 14.4 662 6 ②秧苗期 15 16.3 17 48.3 16.1 113 14.4 745 +83 5 ③秧苗期+分蘗前期 16.5 15.5 15.8 47.8 15.9 111 14.4 736 +74 3 ④秧苗期+分蘗前期+孕穗期 16.5 16.8 16.3 49.6 16.5 115 14.4 764 +102 1 ⑤分蘗前期 15.5 16.8 15.0 47.3 15.8 110 14.4 732 +70 4 ⑥分蘗后期 16 13.6 16.2 45.8 15.3 107 14.4 708 +46 5 ⑦孕穗期 16.5 15.8 16 48.3 16.1 113 14.4 745 +83 2 Tr 111.2 106.9 111.8 329.9 14.4 Xr 15.9 15.3 16.0 15.7 14.4 附表六:附表五的產(chǎn)量結(jié)果的新復(fù)極差測驗 處理 畝產(chǎn)量千克 ④秧苗期+分蘗前期+孕穗期 764 764 ②秧苗期 745 19 ⑦孕穗期 745 19 0 ③秧苗期+分蘗前期 736 28 9 9 ⑤分蘗前期 732 32 13 13 4 ⑥分蘗后期 708 56 37 37 28 24 ①噴清水為對照(CK) 662 102* 83* 83* 74 40 46 *表示達(dá)5%顯著水平,a0.05=83.9千克a0.01=124.8千克 本試驗執(zhí)行人:周興惠朱菊芬